天医节

天医节,山东一带的民间传统节日。是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日。宋代以为天医节,祭黄帝、岐伯。传说黄帝咨于岐伯,人间始有医书,后因以为神。这一天山东民间也有天灸的习俗,早期用露水和朱砂,后来用露水研墨,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,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。天医节也是端午节的别称。

天医节(每年农历八月初一)

山东民间节日

简介

八月一日这天相传为天医节。《潜居录》记载:“八月朔。古人以此日为天医节,祭黄帝、歧伯。”自元代以来,官府也有祭祀。元成宗元贞元年初,朝廷命令各郡县祭祀三皇,即伏羲、神农、黄帝,另外附祭黄帝的大臣俞附及其以下姓名见载于医书的十人,由地方官每年春秋两个季节组织祭祀活动,并由医师主持。清代的制度中,京师太医院设有景惠殿,其中供奉着伏羲、神农、黄帝,并把歧伯、俞跄、伯高、少师、雷公、伊尹、淳于意、扁鹊、张机、华佗、王叔和、葛洪、孙思邀等人作为附祭。各省都有先医庙,都要在每年春冬仲月上甲日,派遣官员前去祭祀。

《帝王世纪》:“岐伯,黄帝臣也,帝使岐伯尝味草木,典治医病,经方《本草》、《素问》之书咸出焉。”传说正是岐伯同黄帝合著了医书《黄帝内经》,从而开辟了中医著述之先河。岐伯是中国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,被尊为“华夏中医始祖”、“医圣”。由于年代过于久远,一般认为他是陕西岐山人。宋《路史》:“古有岐伯,原居岐山之下。黄帝至岐见岐伯,引载而归,访于治道。”

山东民间又有天灸的习俗,早期用露水和朱砂,后来用露水研墨,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,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。民间会在黎明前到田野里采取草尖上的露水,中午时分用墨研磨成汁,使筷子沾墨点儿童的心窝及四周,谓之“点百病”。临朐一带,八月朔采豆棵上的露水储存起来,民间传说这是龙的汗水,用来做饭可以医治百病。当地还有用这露水和老桃叶作桃叶膏的习俗,凌晨(日出前),用一块洁净的布,到豆地里采露水,把露水和老桃叶一起放到锅里,以破布鞋底为燃料,将桃叶熬成汁,捞出渣子,再将桃叶熬成稠糊,这就是桃叶膏。桃叶膏治疗腹中郁积病,十分有效。

传说

据传,黄帝看到人们出生之后,负阴而抱阳,食五味而体变色;寒署之气侵袭于体外,喜怒之情攻击于体内;自然环境恶劣预示不吉,人们世代为疾疫所困扰,于是推究天地之理,观察五气的变化。确定五运的规律,洞悉事物的性质和运势,记述阴阳的作用,与歧伯商议而作《黄帝内经》,从此方始有了医书。黄帝又命令俞纷、歧伯、雷公察看人体穴位,探究脉搏变化,让巫彭与桐君研究制订药物处方,从而使人们得以终老天年。相传上古时期,黄帝咨于岐伯,人间始有医术流传,故而后人将中医术又称为“岐黄术”。宋朝时,以农历八月初一日,为天医节。